親子共學形式多元化,舉凡美術、音樂、體操、繪本、遊戲、活動…等等,都能成為共學的主題
提供給學齡前、6歲以下的孩子們參加,能從遊戲中探索世界,可藉此發展智能、體能、情緒、社群行為
讓孩子們除了增加生活認知、
常規訓練外,
更提供多元刺激及經驗,
強化孩子大小肌肉發展
最重要的是學習 生活認知、
生活自理、
團體常規,而非各項才藝能力
我從一姊一歲開始帶她參加共學
不要覺得寶寶們還小,但這時候是學習能力慢慢增長的時候
讓孩子們互相學習,適應團體生活、生活常規,他們的成長,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
分享一姊上課的幾個例子
爬隧道,一開始一姊還滿抗拒進入,老師也不會勉強,讓孩子折衷爬桌底,慢慢適應。但幾次下來,不但不怕,還會看到就想爬
平凡的曬衣夾,可以訓練手部肌肉
手指膏刺激寶寶的觸覺、顏色刺激視覺
讓孩子學習自理 推椅子到桌前,食用點心前消毒雙手、擦拭桌面,並學習等候
上課共有8位孩子,大家輪流舀取餅乾到自己的碗裡,等老師發湯匙,唱完歌才能開動 學習等候
有人曾跟我說,這些活動是可以在家媽媽自己教,趕嘛還要花錢到外面上課?
但,有時候不是教與不教,而是同儕影響的能力是不容小覷一姊就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
本來不太會走(我在想是有點懶),但看了同班同學健步如飛的樣子(還比一姊小)
慢慢的會想要放手自己走
本來害羞怕生,事事不敢主動 現在看久了,有興趣會主動操作或是與同伴們一起玩
本來也不愛開口,表達不明顯 慢慢能清楚表達想做甚麼、謝謝、掰掰,都可以朗朗上口
也學會了等待,養成習慣吃東西前洗手消毒….等等,看著一姊的進步,媽媽我真的很感動
『親子共學』這個名詞看似簡單,卻也不簡單。 不限定地方、場合、主題、人數 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
老師授予專業知識,每位孩子理解能力不一,家長們可依自己孩子的狀況,調整如何學習,培養生活習慣,進而增進親子互動、情感
從小慢慢引導,由家長帶領,孩子會更有安全感的學習。利用 不同教具安排
音樂的配合
老師活潑的教學方式
不但可以刺激孩子們五感、前庭覺、本體覺得發展。更能因為家長與孩子們的互動,會有助於孩子們腦中發展
玩樂中學習 這點真的很重要